艾晶:深耕性别研究与社会工作 践行北京世妇会精神

  关键记忆

  北京世妇会让我坚定了从事女性学研究的决心。我的学术生涯始于女性犯罪研究,之后将视角从历史拓展到当下,提出“社会支持+专业干预”模式,推动多项政策建议落地。2020年加入广西民族大学后,开始关注少数民族女性议题。近年来,我越来越意识到学术研究应服务于社会需要,完成了从学生到学者再到社会服务者的转变。未来,我将继续深耕性别研究与社会工作,践行北京世妇会精神,为构建更加平等包容的社会贡献力量。

  ■ 口述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艾晶

  ■ 访谈、整理人: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杨舒羽

  今年是北京世界妇女大会(下称北京世妇会)30周年。1995年的那场盛会不仅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女性的声音,更点燃了许多年轻学子的学术热情。当时我正在求学,媒体报道和学术讨论展现的“平等、发展、和平”的大会主题深深震撼了我。北京世妇会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未来的学术道路,让我坚定了从事女性学研究的决心——性别平等不仅是理想,更是行动的召唤。

  学术启航:从女性犯罪研究出发

  我的学术生涯始于女性犯罪研究。本科阶段,我开始关注女性问题,经常参与各类女性社团的活动。研究生阶段,我成为社团活动的组织者,开始探究性别文化。博士期间,我聚焦清末民初女性犯罪问题,试图通过历史档案和司法统计,还原那个时代女性的真实处境。

  2007年博士毕业后,我入职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继续深挖这一方向,先后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等多项课题立项,相关研究成果在多家核心期刊发表。2010年,我的博士论文《清末民初女性犯罪研究(1901—1919)》荣获第三届全国妇女/性别研究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这更加坚定了我的学术信心。2007年开始,我将研究视角从历史拓展到当下,关注当代女性的现实困境。我开始研究当代社会的妇女犯罪问题,并深入探索转型期中国女性在职业发展、家庭角色与社会地位方面的变迁,注重将理论探讨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学以致用:从历史到实践的跨越

  为系统提升理论素养与学术研究能力,2013年,我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这一时期,我致力于“近代东北乡村女性犯罪”问题的专题探索,深刻认识到必须在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审视、思考性别问题。2014年,我在《女犯社区矫治的可能性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社会支持+专业干预”的双轨模式,在高校参与设立女子学院和性别研究中心,创办女性工作室和小组工作室,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支持和服务。我积极献计献策,希望从政策层面帮助更多女性解决生活难题。2019年,我提出的关于提高辽宁省适龄女性生育意愿的提议被辽宁省人大代表采纳;关于社区互助养老的倡导得到很多社区的响应。各社区的“女人当自强”等小组工作坊累计开展1000多场次,帮助很多女性重塑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些实践中女性之间温暖而坚韧的互助力量深深触动了我,推动我从书斋中的知识追寻、学术钻研走向为弱者赋能的实践之路。

  视野转换:从非民族到民族的研究深挖

  2020年,我加入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将“少数民族女性文化”“民族社会学和民族社会工作”纳入主要研究方向。从东北到西南,从汉族社区到民族地区,地域转换带来了研究视角的重要转变,我看到了女性问题在多元文化背景中的差异。在广西,我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女性犯罪研究”,深入挖掘了民族地区女性文化的影响力。同时,我开展了“优势视角下广西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路径研究”“民族地区女大学生职业决策困境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等课题,关注民族地区女性的独特现实需求。不同地域的生活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性别问题从不是一座孤岛,必须将其置于阶级、民族与地域等结构性因素中加以综合考量,才能勾勒出它最真实的轮廓。

  服务社会:学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近年来,我越来越意识到学术研究应该服务于社会需要。疫情以来,我看到了女性在公共卫生危机中承受的特别压力,于是带领团队开展了“疫情对自由职业者生存状况的影响研究”“广西高校留学归国女教师职业发展研究”等课题研究,重点关注民族地区女性从业者面临的挑战;2022年又参与撰写《民族发展蓝皮书:中国民族发展报告蓝皮书》《农村留守妇女困难群体精准关爱帮扶行动方案》等核心报告和政策文件,助力女性群体的发展;2023年发表《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对女犯改造的思考》等论著,强调发掘女性的内在潜能;先后在沈阳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开设《社会性别文化》《性别社会学导论》《妇女社会工作》等课程,将《女性学》列为专业必修课;多次召开性别研究的研讨会并举办专题讲座,培养更多具有性别平等视角的青年学子,鼓励她们在各个领域践行性别平等原则。多年来,我们与各级妇联密切协作,持续开展“乡村振兴巾帼共富示范培训班”等妇女骨干能力提升项目。同时,注重发掘和培养具有潜力的女性精英,为其提供资源对接、平台展示和成长陪伴,培养了一批扎根基层、服务社会、引领风尚的优秀女性代表,有效推动了女性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作为联合国“护童成长”项目的省级督导,我将性别视角融入女童保护,在灵山等地开展儿童主任的培训工作,为女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同时,我还担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妇女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带领团队打造了两个线上工作坊“女性成长力量工作坊”和“社会工作实务交流工作坊”,为更多女性提供交流和发展的平台。

  北京世妇会以来,我从历史研究转向现实关怀,从理论探究转向实践参与,完成了从学生到学者再到社会服务者的身份转换,共主持课题40多项,发表论文70篇,出版专著5部,提供资政建议多篇。我深刻认识到,性别研究需要历史视角,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性别问题具有交叉性,必须考虑阶级、民族、地域等多重因素;学术研究应该服务于社会实践,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

  当前,我正带领团队开展“女性志愿服务”和“基于OBE理念的社会学专业小组工作坊教学模式探析”等课题研究,探索数字化时代的性别平等新挑战和新机遇。我们也致力于将边疆少数民族女性研究转化为政策建议,推动社会支持体系的不断完善。

  北京世妇会开启了性别平等的新纪元,30年来,中国女性地位显著提升。作为这一过程的亲历者和研究者,我倍感荣幸和责任重大。未来,我将继续深耕性别研究与社会工作,践行北京世妇会精神,为构建更加平等包容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性别平等不仅是女性的诉求,更是关乎全社会发展的关键议题。每一个人的努力都很重要,小的改变、小的行动能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这是我从事性别研究30年来最深的体会,也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理论 6艾晶:深耕性别研究与社会工作 践行北京世妇会精神 2025-09-30 2 2025年09月30日 星期二